▲深圳票友排演的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
深圳票友排演的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频频在深圳上演,先是日前在群众艺术馆演出了两场,接着,剧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深圳中心公园、中心书城、大家乐舞台、嘉信茂广场为市民演出,“票荒”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观众是剧组到哪儿,跟到哪儿。据悉,这台京剧3月中旬将在深圳大学演出,为“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拉开序幕。
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孙毓敏看过该剧后非常欣慰,她表示:“《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是京剧界前辈、荀派传人童芷苓老师的代表作,由童老师的亲传弟子、深圳京剧联谊会副会长何金霞带领深圳票友出演,原汁原味、荀韵十足,全剧重现了童芷苓老师的艺术风采。”
“私房戏”重现
与何金霞初相识的人,一般很难猜出她的籍贯和年龄。至于职业,只要听到她那一把“勾了芡”的嗓子,便能断定:京剧演员。现任深圳京剧联谊会副会长的何金霞原为广西京剧团花旦演员,曾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传人童芷苓,是童芷苓四大入室弟子之一。
深圳京剧联谊会会长赵维国与何金霞反复商议,决定排演童芷苓的经典剧作《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剧情早已深入人心,观众容易‘入戏’。最为重要的是,《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上海京剧院著名编剧陈西汀为童芷苓量身定做的剧目,何金霞是唯一得此剧亲传的弟子,此时不排更待何时?”赵维国介绍说。
翻看20多年前在老师家中逐字手抄的《王》剧剧本,何金霞感慨地说:“我不能让老师的心血白费,戏不能在我这儿憋着,要流传下去,观众喜爱,我便无愧于先师了。”
以排练带培训
一群非专业京剧人才,短短的数月时间,能否把这样一台大型艺术之作搬上舞台,准确表达京剧的神韵?“当时,我们的确心存忐忑。由始至终,何金霞是最坚持的一个。身兼导演、主演、剧务数职,《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从酝酿到演出,她的感受最深切。”赵维国说。
“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何金霞说,“2007年我听说了天津京剧院在没有任何影像、剧本资料的情况下,仅凭录音就排演该剧的消息,这让唯一在童老师家得此戏亲传的我,深感内疚和不安。当即决定,排演此剧。”
着手排练,何金霞又遇到了缺少资金、没有场地的问题。群众艺术馆刘兴范馆长听闻此事,打来电话:“不要担心,认真排练,场地群众艺术馆免费支持,你们可以以排练带培训。”就这样,2008年5月,深圳京剧联谊会成立了《王》剧剧组。
艺术水准70分
从2008年5月28日正式排练,到2008年10月10日在深圳群众艺术馆的首场演出,历时4个多月时间。包括主演、配演、乐队在内的30余人,毫无怨言,风雨无阻,加班排练。“我们没有任何补助,从四面八方赶来排练,只为尽快把戏学下来,让观众能看到一出完整的京剧。排演这出戏不仅是对大师代表作的传承,更希望能把深圳的京剧爱好者凝聚起来,提高大家的艺术水平。”剧中尤二姐的饰演者郑红对记者说。
《王》剧演出时间两个多小时,分《密居》、《设计》、《闹府》等七场,“能吸引观众从头看到尾,品出戏中滋味是我最大的心愿。”何金霞坦言这部剧在艺术水准上打70分,“我们排练非常严格,哪怕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分解开来,反复练习,剧组成员的敬业精神不是分数可以衡量的。”
久居深圳的银川籍市民孙炯在看过首演后说:”作为深圳人,能在家门口欣赏这样一台深圳人演出的、有模有样的京剧大戏,让我很意外,不论演员唱演、乐队伴奏、舞台设计都具专业水准。”一位5岁小女孩在看完演出后跑到后台拜师学艺,何金霞笑着说:“弘扬京剧,不是扛把小旗,嘴上说说,是实实在在做点事儿。如果年轻人能像喜爱流行歌曲一样哼唱京戏,那我在睡梦中也会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