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日前在深圳音乐厅奏响。这是一场彰显深圳实力的交响音乐会,不仅演奏者为深圳交响乐团,而且所有曲目的创作者均是地地道道的深圳人,甚至还有《深圳进行曲》和《鹏之翼》两部专为深圳创作的交响乐首次公开演出。
当晚的音乐会缘起于去年9月由深圳交响乐团发起举行的“深圳本土交响乐作品征集展演”的征集活动,深交在两个月内共征集到室内乐、交响乐作品12部并从中遴选出8部进行了排练和演出,因此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正是一台“深圳创造”交响乐音乐会。
粤剧古曲“混搭”交响有新意
音乐会在交响诗《大爱》的乐曲中拉开序幕,作者彭先诚现任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他亲自担任指挥与乐队演绎此曲。这部结构庞大的叙事诗将“大爱”的大慈与抚爱、幸福与和谐的意境渐进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接下来由程晔执棒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金色的田野》、弦乐合奏《南粤古韵》、交响曲《瑶山之阿贵参军》。《金色的田野》描绘了丰收季节人们载歌载舞,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作者朴勇现任职于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南粤古韵》用了广东粤剧古曲《禅院钟声》,旋律古朴清纯,使人心境平和澄净,作者张钢为深圳音协理事。凌旋的《瑶山之阿贵参军》融合了瑶族音乐特点,仿佛带着大家到了美丽的瑶乡。
两部交响乐为深圳“定做”
下半场由两支写给深圳的作品分别担任开头和结尾。先是康和的《鹏之翼》打头,这支管弦乐幻想曲对深圳由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进行了浓缩和讴歌,主部采用了客家民歌音调,作者康和现为深圳大学艺术系作曲理论教授。
下半场另外两部作品当中,由深圳市高级中学艺术学科组创始人张若迪创作的女高音协奏曲《春月情》基于李清照六首词所提意境而作。另外一曲由南山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跃飞创作的弦乐合奏《月映桃园》,蕴涵浓郁的南粤风韵。
著名作曲家张炳勋为深圳而创作的管弦乐《深圳进行曲》为整场音乐会画上句号,这位曾创作歌剧《洪湖赤卫队》的老人目前居住在深圳,他的《深圳进行曲》是他在改革开放之初有感而作,原名为《初春》,以回旋曲题材写成。此次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风格成熟流畅、气氛热烈迸发。当张炳勋登上舞台致谢时,只见他扎着马尾,身着摄影夹克,十分“时髦”,完全看不出是个80岁的老人,全场观众如雷的掌声向张炳勋以及所有本场音乐会的作曲家们送上致敬。
虽非专业但以情感动人
“从当晚的八部作品中可以听出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真挚感情,这一点是专业作品家未必有的”,本场音乐会由深圳驻团指挥程晔执棒,他在当晚音乐会结束后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非专业的作曲家的作品肯定有瑕疵,比如技法上有些错误,但这些都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指导来改正,是他们作品当中的热情打动了我和所有演奏员”。
今年1月开始,深交为这八部作品录了小样,并在作曲家指导下排练,使得作品日臻完善。谈到排练中难度最大,程晔透露是康和的《鹏之翼》和张若迪的《春月情》:“《鹏之翼》技法比较现代,作品的篇幅不短,的确花了我们不少时间。《春月情》是最难排的一部,篇幅很长,结构庞大,需要跟人声配合”。
乐评称“传统有余前卫不足”
“当晚音乐会不仅是展现深圳交响乐创作力量的活动,也是一个音乐盛会”,资深爱乐人辜晓进评价道,“当晚的八部作品,提供给人们一个了解深圳作曲界实力的机会。从类型看,既有大型管弦乐作品,也有诗类作品,既有器乐协奏曲,又有声乐作品。从题材看,既有体现普世价值的宏大叙事作品,又有以粤剧古典体现岭南特色的,还有表达个人情感的、以及专门写给深圳的。而作者队伍体现了梯队结构,最年长的张炳勋80多岁,最年轻的朴勇40来岁,更让我惊喜的是年龄最大的作曲家张炳勋创作了整场最有活力的作品。”
辜晓进评价整场音乐会作品“注重旋律创作,架构也还不错,但技术手法整体而言相对保守和传统”,令辜晓进稍有失望的是“没有听到非常现代和前卫的作品,因为深圳这座先锋城市应有现代的、甚至是有几分标新立异的作品,才能与城市气质相匹配”。
近年深圳流行歌曲创作力量活跃,产生了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当谈到“深圳原创交响乐何时能代表深圳走出去”时,辜晓进认为,好的作品跟一流作者缺一不可,“首先要像推广本土优秀歌曲那样去推广本土交响乐作品,其次要为本土的优秀交响乐作曲家创造条件”,他说,在深圳“潜伏”着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创作力旺盛,一方面需要为之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同时也要吸引人才扎根深圳,“深圳本土创作水平达不到北京和上海,关键就是人才。”